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前身是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于2005年3月经科技部批准,依托bat365在线官网登录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同建设,2007年6月通过验收。2013、2018年连续评为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年3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通过实验室重组为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浩院士,实验室主任余钟波教授。
实验室瞄准水科学国际前沿,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系统开展三大研究方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关键技术创新研究:(1)洪旱灾害演变与预报预警;(2)水动力系统调控与河湖复苏;(3)水工程灾变机制与防控。
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7项,课题7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项,重点项目11项,杰青项目3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6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5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15项;青藏高原科考项目1项;教育部-科技部“111计划”4项。各类科研项目总计1103项,到款经费10.43亿元。主持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主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围绕实验室研究方向和建设目标,组建了12支学术团队,固定人员共有157人,其中:科学研究人员144人、技术人员7人,管理人员6人。
拥有国家级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和皇家科学院两院院士1人,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21人次,四青人才1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其他省部级人才计划60余人次。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教育部、水利部、江苏省等省部级创新团队12支。
实验室先后与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相应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18-2022年,实验室共主办/承办国际国内大型会议74。牍手已д228人次到实验室学术交流,实验室有261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活动,56人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水文计划、国际水文科学协会等国际机构任职,64人次担任国际期刊主编、副主编及编委。实验室主任余钟波教授2021年11月25日,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水文计划主席,这是中国专家首次当选该职务。
实验室秉承“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形成了由公共实验平台、室内试验大厅、野外研究基地组成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实验研究体系。近五年,实验室新增仪器设备65台(套),其中50万元以上设备51台(套),目前拥有仪器设备总台数近2000台(套),其中50万元以上设备100多台(套),设备总资产达1.5亿元。4个公共实验平台包括水文水资源基本规律实验平台、水生态与水环境实验平台、水文模拟与公共信息资源实验平台、同位素水文实验平台。6个野外研究基地包括安徽滁州现代水文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安江水文实验站、昆山灌排试验研究基地、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西藏高原寒区实验室及野外观测基地、河湖治理研究基地(太湖)。实验室现有物理模型试验大厅近30座,主要分布在铁心桥水科学与水工程试验研究基地、牛首山实验基地等,包括:水工新技术试验厅、白鹤滩试验厅、渤海湾试验厅、水电试验厅、长江下游试验厅、筑坝试验厅、新材料试验厅、水环境综合治理实验厅、河口航道综合实验厅等。
实验室围绕水利领域国家重大需求,整合优势资源,汇聚高层次人才,聚焦水灾害防御领域应用基础研究,攻克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难题,打造我国水灾害防御“支撑有力、前沿领先、根基深厚的国家战略科技支撑力量”。
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网站链接:http://hydro-lab.hhu.edu.cn/